銀行失察的代價
1.46K

預警被忽視的悲劇
上週三我正在調校一個鏈上分析程式時,意外翻到一則舊案:Michael Zidell控告花旗銀行的訴訟。一場價值2000萬美元的加密貨幣詐騙,43筆異常轉帳,卻沒有一個警報響起。
不是因為手法高明——恰恰相反,太過顯而易見。
算法聽不見的警告
我在CoinMetrics工作時曾設計模型預防危機。我們追蹤異常模式:大額整數轉帳、重複使用海外錢包、投資者突然從保守轉向狂熱NFT投機。
這案子全都有。但花旗銀行的反洗錢(AML)系統毫無反應。
為什麼?或許因為金額太「乾淨」——15萬、27.5萬,全是整數,沒有小數雜訊。對算法而言,這不像詐騙,倒像正常企業交易。
但人類判斷本該介入。
虛擬人設下的真實傷痛
詐騙從Facebook訊息開始:一名叫Carolyn Parker的「科技創業家」提供獨家NFT早期參與權。
她不存在。但對孤獨中的人來說,卻真實得令人信服。
digital loneliness(數位孤寂)正是『豬撲殺』詐騙滋生的土壤——陌生人透過咖啡聊天與深夜私訊成為知己。
這不只是財務犯罪,更是情感掠奪。我深有同感——我也曾因相信自己的『Carolyn』而損失三個月薪水。唯一不同是:我的銀行確實發出警告。 警告來得太晚,保不住面子;但至少救了資產。
為何我們總被數字欺騙?
我們很少談到:銀行雖法律要求監控可疑活動,卻無動力阻止每一起詐騙。 誤報成本高昂;漏掉一次 fraud 的後果?往往被埋進風險評估報告裡,在規模優先的框架下失去人性光澤。
法律說要行動於紅色警訊出現之際——但如果警訊根本未被系統看見呢? 『豬撲殺』並非新現象,而是演變:從假APP金字塔計畫到以虛擬人設與成功故事操縱情緒的新一代詐欺,在原本用來連結彼此的平台上橫行霸道。
真正的悲劇是:當受害者醒悟時,他們不責怪自己——他們責怪的是『體系』。而這樣的責難,實在合理。
LunaXVII
喜歡:40.71K 訂閱:2.56K